先假设,有这样一个年轻人。他努力做一个自由业者。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,孤身来到一个二线城市,没有固定居所和工作,他一个月需要赚多少钱,能覆盖他在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呢?
以前考察过一个共享办公和共享公寓的国内品牌。共享的理念,就是抱团取暖,大家平摊费用,享受本来单独用不起的服务。优点就是廉价,性价比高。运营方牵头将方案落地,吸引有这样需求的人群。
运营方,有的拥有自有物业,有的是租来的二房东。有的建造之初就按照共享空间设计,有的是后改造。人群吸引来之后,基础服务之外的附加服务就能搞起来:演讲论坛餐厅咖啡干洗广告等等。形成一种商业模式。同时融资,一方面把一部分收益用回到公共设施的提升上,另一方面把这种模式铺开。
参观的共享办公位置在繁华地段写字楼,租了一整层。有几个亮点一下子就能吸引自由业者和小团队。
1是拎包入住,不需要购置办公家具、办公设备,复印扫描传真电话都齐备。个人和公司可以用最少的资金开始公司运营。
2是,配套齐全,不仅办公设备不需要花钱置办,会议室、开水间、休息活动空间都有,入口前台也有专门人服务。还有个咖啡简餐。办公楼周边吃饭的地方也很多。
所有这些,只要租一个工位就能享受了。工位有自由工位和固定工位。所谓自由工位,月租金最便宜,自由业者办一个出入卡,可以就可以在这里找个座位开始工作了,卡里自己冲点钱,需要使用耗材类办公设备打印复印就刷卡。可能睡觉起晚了或者天气不好就不来了。也可能需要谈生意才来。自己给自己发的工卡。固定工位,有的是小公司为员工租的,他们的员工人数会比较随意的变化,年初还有10个人,年中就只剩5个人。所以,按月租工位,对公司的财务压力比较小。还有少量多人间和双人间。租给小公司的核心团队,个人业务做得好需要更体面更私密办公空间的人也会租。当时自由工位差不多1500/月,固定工位2000多/月,4人间差不多10000/月。
满足年轻人边玩边工作的需要,工作不重要,快乐才重要。这一点没错,而快乐就来自一起工作的小伙伴,和工作成果带来的满足感。
长时间工作的场所,也很重要,共享办公空间,一般会重点塑造社交属性,有设计的空间,有设计的家具,有设计的随意和混搭,让人轻松愉悦。
©柏可林
威海路696号这间,能提供1300个工位。可以根据公司规模灵活选择,租金不便宜。以前这样有创意的空间,一般是互联网+大公司的专属,现在一、两人的小团队,也有这样的环境。
花一个工位租金,可以在大堂头脑风暴,开小会,面试新人,在公共吧台咖啡店,用早餐下午茶。使用配套服务、办公设备、公共空间完善,公共吧台,私密电话间,打印机等等,立刻国际化。下面是两三年前的价位,现在不知道是涨是跌。
工作场所,是创业者遇到的问题,而刚走出校园的人,大城市居住是最迫切的问题。哪里才是家呢?
青年的生命力是旺盛的。需要丰富的日常活动。要有安静看书的空间,偶尔想做饭时有大厨房,呼朋唤友的时候,有大客厅大餐厅可以玩游戏,聚餐。困了有一张舒服的大床。病了,可以有人帮助,欢乐有人可以分享。
不过这样的欲求,仅靠够合租的钱,确实有点奢侈啊。钱赚不多,却处处要花钱。
就小象个人而言,刚毕业时,有两个选择,一是和爸妈住一起,距离工作地点很远很远,也不自由。另一是和别人合租房子,中介,二房东就够让人生畏了。
而且不会久住,家具很多东西会凑合,沙发,会买小的、便宜的,客厅不大,互相干扰。打扫卫生也麻烦。实际上有点习惯性怀念学生时代的宿舍,人多,生活丰富。有大澡堂,有图书馆,有操场,有公共服务区域,好多公共的设施呢。
还好,办公可以联合,睡觉也可以联合啊。
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有宽敞的卧室,也有功能齐备的小间。
有共享厨房,也有社交功能,做两个好菜,撩一下妹子。
共享的空间包括客厅们。独享、SOHO、接待客人也适合小座谈。有健身瑜伽游戏室,有晒台喝点小酒。设计师配搭好的家具,陈设,让短暂的Co-living生活不将就。
We Work在NY做的CO-LIVING,现在也在很多城市有比较成熟的成果了。不过这样的CO-living,也不是想住就能住的,他们还挺多潜规矩的。
比如不欢迎幼儿,也不欢迎4、50岁的中年人,也不适合孤僻的青年。对于有些人,过于公共化的生活,每天都热闹熙熙攘攘也是一种痛苦。
至少都得是爱热闹,要爱交朋友的人啊!